首页 >教育文化 >大学院校 >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 网站链接:www.muc.edu.cn
  • 收录日期:2021-01-08
  • 所属地区:北京
  • 网站分类:民族大学
  • 人气指数:
  • 更新日期:2024-04-07 16:32:40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图1)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A类高校建设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黄泰岩。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建设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问题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5%。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13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人。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5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省部交叉重点学科1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456人,其中本科生1124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26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2人(本校);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44.6%。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7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4亿元。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2020年9月第一批学生正式入驻。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48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学校简介/中央民族大学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

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4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历史沿革/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1969年迁至湖北潜江,后迁回北京。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1999年,学校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
2004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办学条件/中央民族大学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9 个,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1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美术学、音乐舞蹈学、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统计学、生态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法律硕士、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重点学科(2个):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培育学科(1个):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4个):民族学、中国史、社会学、哲学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15个):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企业管理、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

师资力量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为2065人,其中专任教师110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教师中有戴庆厦、王尧、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靡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学校常年聘有6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有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4人,*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5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0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12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0人。*教学团队(1个):民族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杨圣敏)北京市教学团队(7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有*特色专业9个,*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精品课程公开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北京市实验教学中心3个。*特色专业(9个):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艺术设计、音乐学、生态学、行政管理*精品课程:宗教学导论 教育部精品课程公开课:中国古代妇女史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中国民族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藏、朝鲜)、文化人类学概论、藏族文学史、察哈台维吾尔语、藏传佛教思想史、民族学导论北京市实验教学中心(3个):中央民族大学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对外交流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罗马大学、都柏林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里昂第三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庆熙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民大学等70多所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先后发起或参与、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两岸三地)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清史/满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新学科发展理论研讨会、全国民族院校管理学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民族院校藏学暨藏语文教学研讨会、东亚文化交流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会、中国朝鲜族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

学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有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公共管理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机构列表

科研成果

截止2014年11月,学校共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2项,社会横向课题138项,自主科研立项625项,出版学术专著1,067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866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5项。

学术资源

  • 图书馆藏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西南角,截至2014年5月,该馆总面积24500平方米;有纸质图书180万余册,3000余种线装地方志书,20多个文种的民族文字图书,47个文种的民族学及相关学科外文图书等,馆藏古籍图书25万余册,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00余种。图书馆有电子图书176万余册,中文期刊、中西文学术会议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全文数据库101个及西文期刊原文传递平台(NSTL)。
  • 学术期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该刊是哲学社会学术理论刊物,2004年度全国核心期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2年,是国家民委主管、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理工科各专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该刊物为季刊《民族教育研究》:该刊是中国*向国内外发行的民族教育研究方向的学术理论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火炬计划项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的刊物。

校园文化/中央民族大学

学校校徽

中央民族大学校徽样式:
校徽释义:标志设计整体为圆环形,象征着学校功德圆满、学业圆满。校徽设计整体色调统一和谐,暗蓝色低调沉稳,又不失大气之度。蓝色代表沉着、理智、博大的胸怀。标志的外形同样是采用环形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庄重,符合中央民族大学的文化气质。校徽采用"民大"的字体加以变形,线条粗壮有力,尖角圆角有机结合,刚柔并进。整体上看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的形状,将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完美地将其内在与外在的文化素养呈现出来。也突出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同时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以及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校徽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主体突出,从这点上看,也进一步的暗示了其学校发展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并综合发展文、理、工、艺、管等专业。

校训

民大校训为"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词则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认识论命题,现今多用于表达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校训较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学生社团

截至2014年5月,学校登记在册并隶属于社团联合会的社团有(排名顺序不分先后):电子竞技 、计算机协会、影视试验社、网球协会、风之翼滑轮协会、健身俱乐部、篮球协会、鲁迅研究会、排球协会、橄榄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羽毛球协会、自行车协会、棋魂社、"一个"漫画社、花卉社、吉他协会、书法协会、美食社、外语协会、琴箫社、放大影院、爱心社、爱知社、绿色协会、寸草心、女生联合会、唱游社、博物馆协会、民族教育、学风社、心语社、民俗协会、山樱社、民社协会、北辰文学社、科幻协会、"新闻人" 、三维语言空、朱贝骨诗社、HIALL CLUB、关注"三农" 、广告社、民族节日传播协会、前途社、西部旅游、人力资源、人生领航 、未来企业家、西部实践社、关注西部、星火社、职业规划、自强社、民生协会、时代人物社、师生促进交流会、英语辩论协会、儒客联盟音乐社团、腾跃社、阳光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魔fan社、珠江文化交流协会、尔雅国学社、环保志愿者团、爵士佳人俱乐部、国防协会、技术实践社、哲思社、Eye视界设计协会、日新晨读社、美术共进社、汉语教育协会、民族文化传播协会。

知名校友/中央民族大学


政界传媒界商界学术界文艺界

学校领导/中央民族大学


现任领导历任领导

网站说明:

  本站在线提中央民族大学网站的分类目录索引及网址大全库建立;中央民族大学2021-01-08归档在本站民族大学分类目录,并成功建立了索引服务,供搜索引擎抓取/蜘蛛爬行/用户查找/检索服务;截至目前为止,本站已有 个网友浏览提中央民族大学网站,其中有 名网友为该网站点赞;总的来说,中央民族大学是一个不错的民族大学类网站。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haouu.com/html/3672.html

相关网站推荐 中央民族大学

标签:

版权声明:

1、本文内容转载于中央民族大学(www.muc.edu.cn),或有会员发布,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中央民族大学!时该网站内容都正常,如失效,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3、本站仅提供中央民族大学网站的信息展示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民族大学热门网站

最新收录网站

手机游戏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haouu.com 浙ICP备150221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