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引发信息焦虑
时间:2022-06-14 19:35:54人气:次 栏目:生活民生疫情之下如何避免引发信息焦虑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怪现状”:一些人看似猫在家里、微信步数不足三位数,在网络上“抢”口罩却很活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一刊发,连双黄莲蓉月饼都卖脱销……对于这些“怪现状”,人们可以一笑了之。但是,若细究下去,就会发现它们反映出不容忽视的信息焦虑。
正如不少人所说的,若是对疫情报道不足,公众自然会感到不安;可是,若信息过载,人们同样会产生一种信息焦虑。因此,如何通过专业的媒体操作,既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保护公共安全添砖加瓦,又避免反应过度,造成社会不安和恐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为了传播效果,通常都希望获得一种“确定性”,比如确定某种药物有效、确定“拐点”何时到来等,这样的“重磅”报道自然也会迎来更多点击率。但是,一些报道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让我们看到:不加辨别地去追求“确定性”,并不是抚平受众焦虑的办法,反而会进一步让人们产生不安,并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成熟的受众群体,也应该学会正视疫情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理性认知。因此,对于此次抗疫战报道来说,应当接受疫情的“不确定性”,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性报道,为受众提供科学的信息和认知增量,避免因不专业、不恰当的操作导致信息焦虑。
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类新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相关新闻应当注意疫情报道的禁忌和规范,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必要的信息焦虑。
其实,如何做好突发卫生事件的专业报道,历史上已经有过不少经验。比如,关于病毒的命名,在埃博拉病毒命名时,就考虑到了防止污名化的问题,因此并未涉及村庄名称,而是以当地一条河流的名字命名的。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媒体也应当关注这些大众未必注意而十分重要议题,避免因为疏忽而带来误导。
随着疫情的变化,报道的关注视角也应该随之扩大,抚平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焦虑。比如,最初,舆论的关注点是“暴风眼”武汉,但是随后,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变得严峻起来,媒体报道也开始对其予以更多关注。对于武汉周边城市居民来说,这样的信息显然是很“解焦虑”的。
而在一个政策出台后,不同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在各地延迟上班、上课时间后,不少媒体开始关注中小企业、学生等群体的境况如何,他们需要什么切实帮助等。随后,关于减税降费、在线教育等层面的讨论,也能让相关群体减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焦虑,从而产生安定感。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不少也是因谣言而引发的焦虑与恐慌。一些民众对信息不加辨别地接受、传播,让谣言获得了更多发酵的时间与空间。对于媒体来说,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搭建辟谣平台、发布信息甄别指南等方式,给公众补上媒介素养这一课,从而实现与公众之间更为良性的信息互动。
此次疫情不仅是一场关于公共健康的危机,也是关于信息安全感的考验。诚然,在引发公众关注与避免信息焦虑之间,媒体并不能简单用AI一键设定。只有通过专业的操作、对规范的把握和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关照,才能从各个层面真正缓解人们的信息焦虑。
任冠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张楷欣】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来源:本文由会员转载自互联网,如果您是文章原创作者,请联系本站注明您的版权信息。